作者:台大醫院李怡範醫師

 

肺腫瘤的治療方式

原發性肺癌位居國人2016年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2名,2016年將近有九千人死於肺癌,在癌症死亡原因中,男性及女性皆為第一位,而在所有的肺癌病患中,早期發現可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卻不到三成。

惡性肺腫瘤除了原發性肺癌,也包括轉移性腫瘤,肺部為胸外惡性腫瘤第二常見的轉移處,且於有肺部轉移的病患中,20%的人僅有肺部轉移。目前以大腸直腸癌以及鼻咽癌的肺轉移腫瘤切除,獲得證實確實可以增進存活率,若癌症原發部位控制良好,無再發或他處轉移跡象,肺部病灶不多,且病患心肺功能良好者,手術切除為一快速有效之治療方式。肺轉移癌切除術後五年生存率可達15-48%,病灶越少預後越好,但只有25-50%的病患能接受手術切除,大部分病患因轉移腫瘤數量太多、有其他共病或肺功能太差而無法手術。

無法手術切除的原發性及轉移性惡性肺腫瘤,治療方式除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以及放射治療外,微創術式,包含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簡稱RFA)、微波消融術(Microwave Ablation)、冷凍消融術(Cryoablation)、雷射消融術(Laser Ablation),便成了局部控制腫瘤的另一選擇。

哪一種治療方法才是最好的選擇?其實因人而異。在選擇治療方式時,取決於腫瘤大小、位置、數量及疾病的嚴重程度,由臨床和影像醫學專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制訂個人化的治療。

 

微波消融術的原理

微波消融術使用高頻率電磁波,其頻率介於900MHz到10GHz之間,常用的頻率為915MHz以及2.45GHz兩種。主要原理為藉由激發生物細胞組織中的水分子與微波共振產生熱能引起局部凝固性壞死(coagulation necrosis),其產生腫瘤內溫度經常可達攝氏一百度、消融範圍大、消融時間短、於曾做過消融治療的位置復發可重複消融。另外,在血管周邊的病灶溫度較低,影響消融療效,這就是所謂熱沈效應(heat sink effect),而微波消融術可產生較高的溫度故受熱沈效應的影響較小。

而肺臟組織本身會有阻絕熱傳導效果,不同於其他實質臟器如肝臟或腎臟,因此在肺腫瘤消融使用微波消融術效果較好。

肺腫瘤經手術或放射治療後的復發是微波消融術目前主要的臨床應用。微波消融術已證實可安全有效地控制局部腫瘤,腫瘤消融成功的病患較失敗的病患有較佳的存活率。

微波消融術利用電腦斷層掃描系統的指引,將微波探針經皮膚穿刺,置入病灶處,微波消融時間約10-15分鐘。機器內部設置安全機制,來控制微波消融範圍,以防止過多的熱能產生,避免造成腫瘤消融區外的傷害。

對於懷孕病患以及植入心臟節律器之病患,不建議使用微波消融。其他會造成病人術後併發症風險提高的特殊狀況,如大量胸水等,一般也不建議使用。對於凝血功能不佳的病患,治療時危險性大,也建議審慎考慮。

 

微波消融術的可能併發症

微波消融術很少有併發症與副作用。醫師依情況決定以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來做治療。術後需靜躺六小時以利止血,通常可以隔天出院,而且只會產生微小約0.3公分的傷口,幾乎看不到疤痕。

微波消融術後可能會有的併發症為:低燒症狀、針孔周圍的皮膚被過熱的微波導針灼傷、出血、液體堆積、鄰近組織損傷的狀況,產生感染的風險是非常低的。而在肺部腫瘤消融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為;肺出血、氣胸、血胸、氣體栓塞、氣管肋膜瘻管等。

一般治療後一個月會進行第一次檢查,術後追蹤電腦斷層影像一開始腫瘤因為組織水腫和發炎體積會增加,如果發現仍有存活腫瘤,可儘早再次治療,此後建議三到四個月追蹤一次。

 

微波消融術可單獨來使用或與其它癌症治療的方式配合,使治療效果達最佳的效益。消融效果取決於腫瘤尺寸和腫瘤與肺門的距離,小於3公分且距離肺門超過5公分遠的腫瘤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大尺寸的腫瘤可能需要同時使用多支微波探針或分多次進行消融。越靠近血管則或多或少有熱沈效應,使腫瘤溫度不夠高而有組織殘留,越靠近胸壁則怕產生氣管肋膜瘻管。若病灶數量過多且疾病過於嚴重時,需搭配全身性治療如;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較為合適。

圖一、利用電腦斷層掃描系統的指引,將微波探針經皮膚穿刺,置入病灶處進行治療

 

圖二、腫瘤消融術後的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腫瘤週邊會有毛玻璃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