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隆長庚醫院 張晴雯醫師

 

腸套疊( Intussusception ) 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腸套疊好發於六個月大至二歲之兒童,大多為原發性。所謂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因而造成阻塞。阻塞過久可能造成缺血性腸壞死或穿孔。大部分的腸套疊為迴腸-結腸型(約佔80%至90%),其餘盲腸-結腸型、小腸-小腸型的腸套疊則較少見。

臨床症狀

腸套疊主要有三大症狀:間歇的痙攣性腹痛、嘔吐和解草莓果醬顏色血便。

理學檢查以及影像診斷

在右上腹或腹部中間摸到香腸狀的腫塊(sausage-shaped mass)、肛門指診發現血性黏便。

腹部X光片:準確率較差。影像上可能可以看到右上腹腫塊或是腹部的腸氣減少。用來初步排除腸道穿孔。

腹部超音波:準確率高(敏感度98~100%、特異度88~100%)。超音波下典型表現為同心圓狀的箭靶樣影像(圖一)。

治療

在治療方面可以分為非手術(空氣灌腸)及手術方式。

如果腸套疊的症狀發生在四十八小時以內,且無明顯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無腹膜炎表現者,均可採用空氣灌腸復位。

空氣灌腸復位:從肛門放入一軟管,軟管接上壓力計。放射科醫師在壓力計監控下(壓力控制<120mmHg),將空氣打入腸道中,確認腸套疊位置。影像上可見一腫塊(腸套疊處)造成阻塞,使空氣無法順利通過(圖二)。接著繼續注入空氣,利用空氣壓力將套入的腸子推回原位。復位後可見空氣進入迴腸,再無阻塞(圖三)。

空氣灌腸復位成功率約為80%,灌通後的復發率約為10%。若無法以空氣灌腸復位成功者,或復位後發現有腸道穿孔者皆須接受進一步手術治療。

 

圖一

 

圖二

 

圖三

 

※ 若要轉載本文,請註明文章出處為「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衛教網站「幸輻知識+」,並附上網頁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