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隆長庚醫院 張光甫醫師

什麼是骨質疏鬆?
簡單來說,就是骨頭的量或密度變差而使骨頭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導致骨頭變得很脆弱,支撐力減低。

骨質疏鬆的影響是甚麼?
骨質疏鬆非常容易造成骨折,好發部位就是脊椎骨及股骨。脊椎骨如果出現壓迫性骨折,會引起背部痠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的現象。髖部骨折則會造成失能、無法行走、必須依賴他人生活、進而增加死亡率等種種問題,所以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是一種相當嚴重卻又容易被忽視的疾病。

骨質疏鬆的診斷及骨密度的檢測?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可以依據臨床病史證實為低創傷性骨折(low traumatic fracture),或依據骨密度 T 值(T-score)小於或等於-2.5 來判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之測定,以中軸型的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圖一)或髖骨(圖二),兩者都做更好, 若兩處都因骨折而不能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通常是左側)前臂橈骨 1/3 處(圖三)之測定取代。


​(圖一)正面脊椎骨密度​

(圖二)股骨骨密度


(圖三)左前臂骨密度


根據DXA檢測後,會產生一組骨密度的絕對值(每平方公分內含多少公克的骨礦物質,單位gm/cm2),及兩組相對值:T值(T-score)與Z值(Z-score)。T值是與年輕白種人女性資料庫平均值比較,計算差異有幾個標準差(SD)。Z值則是和同齡同性別正常人平均值比較,計算差異有幾個標準差(SD)。

T值的使用時機為停經後婦女或是 50歲以後之男性,

  • 若骨密度的T值大於或等於-1.0標準差(SD),為正常骨量(normal)。
  • 若T值介於-1.0及-2.5標準差(SD)之間,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
  • 若T值小於或等於-2.5標準差(SD)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 若T值等於或小於-2.5標準差(SD)再合併發生骨折時,即為嚴重性或確定性骨質疏鬆症(severe or established osteoporosis)。


Z值的使用時機較少,為停經前婦女或 50 歲以下男性有其他特殊需要時才納入判讀。

  • 當 Z 值等於或小於-2.0標準差(SD)時稱之為低於同齡的預期值(below the expected range for age)。
  • 當 Z 值大於-2.0標準差(SD)時稱之為介於同齡的預期值(within the expected range for age)。

(註:Z值為同齡的預期值相比較的參考骨密度,一般不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

哪些人應當接受骨質密度檢查?
(1)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2)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3) 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4)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5) 脆弱性骨折者 (指在低衝擊力下就發生骨折)。 
(6) 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之相關疾病者。 
(7) 所服用藥物和低骨量或骨量流失有相關者。 
(8) 任何被認為需要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者。 
(9) 接受治療中,用以監測治療效果者。 
(10) 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接受治療者。 

參考資料:2017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

如需轉載本文,請註明文章出處為「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衛教網站 - 幸輻知識+」,並附上網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