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線相關訊息
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非單一指標 電腦斷層掃描更可靠
2022-05-11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吳銘庭教授(左二)分享,其實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A)就能一覽無遺,不僅能看出冠狀動脈的輕微狹窄,連血管壁上的粥狀斑也能清楚照到,找出非典型的高危險群病人,避免心肌梗塞威脅。
民眾對於心肌梗塞的理解就是致命、突然、不可防,但事實上心血管疾病都有前兆,也可以被預防。若等到胸痛、心悸才就診時,通常對健康都已經造成危害。而隨著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開始接受預防醫學的概念,紛紛安排健康檢查替自己把關。但預防心肌梗塞應該要做哪些檢查?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胸腔放射科主任吳銘庭教授分享,其實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CTA)就能一覽無遺,不僅能看出冠狀動脈的輕微狹窄,連血管壁上的粥狀斑也能清楚照到,找出非典型的高危險群病人,避免心肌梗塞威脅。
全球級死亡威脅 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可預測
在新冠肺炎出現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認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級的死亡威脅。維持心臟運作有三條冠狀動脈,當膽固醇堆積造成斑塊產生,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內徑變狹窄,便可能造成狹心症、心肌梗塞。然而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醫界早有一套針對風險指數的預測模式,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吳銘庭教授指出,這套模式是統計出來的,只是發生重大冠心病的機率。有許多風險不高或是年輕人也會心肌梗塞,「現在已經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就不能單看風險指數,常會有翻盤的情況。」
冠狀動脈早期狹窄 電腦斷層掃描清晰判斷
因為心臟功能重要且結構精密,需要依賴各種影像檢查來判斷是否有異常。吳銘庭教授解釋,通常心電圖只能看到「已經阻塞」的狀態。而阻塞或狹窄到血管一半以上,心導管才檢查得到,在這之前的異狀,必須靠電腦斷層才能看清楚。
冠狀動脈開始狹窄之前,會先向外擴張變形,才會開始變得管徑狹窄,吳銘庭教授將冠狀動脈比喻為高速公路,心導管只能看到路面能否通暢,但是電腦斷層可以看到路肩及山坡上的土石(斑塊)累積狀態,若單純只是四線道變成兩線道,此時會塞車、不舒服,但可繞道側枝道路代替,如省道,但不會心肌梗塞;若土石流崩塌、斑塊突然掉落擋住血管,才會心肌梗塞。
在沒有電腦斷層前,做心導管檢查後,會發現有50%患者是沒事的,其實可以不用做。吳銘庭教授表示,心導管從動脈進入,屬於侵襲性檢查,有一定風險;但電腦斷層沒有這些疑慮,而且0.135秒便能取得一個心跳下完整的心臟的影像,只是費用比一般CT較高,還必須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判讀。
電腦斷層掃描不打對比劑也能檢查,但僅能簡單看到鈣化程度,吳銘庭教授說明,打對比劑的話影像非常清楚,不過因為必須用靜脈針注射對比劑、也有人會過敏,或腎功能不佳者不建議使用,也有一些輻射疑慮,民眾會因此卻步。但現在技術進步,不僅儀器解析度變高、畫面清楚,連顯影劑品質也跟著提升,且經由有品質、有經驗的醫院檢查,陰性預測率高達97%,「確保冠狀動脈健康至少5年、7年。」
▲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胸腔放射科主任吳銘庭教授
非侵襲性檢查更精準 影像檢查改變臨床治療方針
雖然風險指數很值得參考,但吳銘庭教授強調,不能因為風險很低就以為自己心臟很健康。他曾遇過一位54歲女性,來進行LDCT時順帶發現冠狀動脈有鈣化情形,本身有二手菸的影響,壞膽固醇(LDL)154稍微偏高,但沒有其他危險因子,單就風險指數來看是低的;不過由於血管鈣化,心臟年紀竟比真實年齡還高,估計75歲,便跟風險指數算起來不一致。但她沒放在心上,沒想到五個月後心絞痛送至急診,竟是心肌梗塞,緊急用心導管手術,發現鈣化處已阻塞。
身為少數有看門診的吳銘庭教授,經常於第一線接觸病人,他表示影像檢查結果常常會顛覆風險指數,「風險指數不能當唯一標準!」非侵襲性的CT精準醫療,會改變臨床評估,可以很清楚的規畫後續治療計畫,當風險低卻看到心臟有危機時,就得積極管理;當有三高但心血管卻很健康,「這時候不代表不用管他,而是用藥可以有點彈性,如果藥物會造成一些不適,便可以調整用藥,這就是精準醫療的用意。」他提醒,個人有兩項風險因子或家中有人早發心肌梗塞、家族性膽固醇過高者都可以考慮檢查。
既然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這麼實用,是否應廣為使用、人人都用?這便從臨床醫學問題上升到公衛問題,會牽扯到預算及制度。吳銘庭教授指出,高端儀器的費用非常高,還需考量到影像品質、放射師訓練、醫師專業知識及臨床經驗、患者可承受的輻射線限度,不可能人人都做。目前國內放射線醫學會,正在推行醫院與醫師雙認證,規劃完善的制度,慢慢培養人才,讓品質與信度都有保障。同時也符合醫療經濟學的效益,提供精準有效的預防性冠心病心臟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