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新聞

顯示完整選單

以國民健康為重,審慎看待健檢中心設置 CT、MRI 提案

審慎評估健檢中心設置 CT、MRI 的影響,確保國民健康與醫療品質

近期針對開放健檢中心設置高階醫療儀器CT、MRI的討論引發社會關注。此議題涉及醫療安全、專業人力分配、醫療資源公平性及健保財政負擔等多重層面,應以「維護國民健康」為最高原則,審慎評估其長遠影響。

一、醫療安全與專業標準

CT與MRI屬於高階影像診斷儀器,需由專業放射診斷科醫師與醫事放射師共同操作與判讀,以確保診斷精確度與患者安全。若無專業醫師即時判讀與處置,可能導致誤診、漏診或意外反應處理不及,進而影響病人權益。此外,高階儀器的品質控制、輻射防護與急救機制均需符合嚴格標準,僅具備完整醫療體系的醫院方能確保病患安全。

二、醫療人力資源短缺

台灣目前放射診斷科專科醫師與醫事放射師人力已嚴重不足,特別是在偏鄉地區更是難以支應現有醫療需求。開放健檢中心設置CT、MRI,將進一步分散有限的專業人力,使得基層醫療與急重症照護人力更加吃緊,影響全民醫療品質。

三、醫療資源公平性與健保財務壓力

健檢中心以商業模式運作,可能過度誘導消費者進行昂貴但非必要的高階影像檢查,進一步擴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同時,這些檢查結果的疑似異常個案最終仍需回歸醫院進一步診斷,恐對健保系統帶來額外負擔,增加全民醫療成本。

四、違反醫療分級制度

CT與MRI屬於高度專業的醫療檢查,應依醫療分級制度進行適當配置,確保資源有效運用。若任意開放設置,將可能破壞既有的醫療分級制度,使高階醫療資源管理失控,甚至加劇醫療資源不均,讓弱勢族群更難以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

五、結論

開放健檢中心設置CT、MRI雖可能提升自費市場的檢查數量,但從長遠來看,恐將衝擊台灣現行醫療體系的穩定性與公平性,甚至對全民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政府應審慎評估政策推動的社會與健康風險,並優先改善現有醫療資源分配與使用效率,以確保國民健康福祉。

 

媒體報導:

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226002552-260405

工商時報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226701165-431401

經濟日報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8574218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574218

 

學會會員如需查詢衛生福利部「開放醫院外之醫療機機構設置電腦斷層掃描儀(CT)及磁振造影機(MRI)可行性討論會議」紀錄,請登入會員專區 https://www.rsroc.org.tw/member/